潮新闻客户端 陈叶雨 记者 马黎
(资料图片)
今年,浙江大学计划在全国招收首批考古学本科学生。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和潮新闻将共同推出“浙大考古人”访谈系列(按姓氏排序),晒一晒浙大的考古老师。
今天推出第八位老师:李强。
学化学出身,李强也是张秉坚教授的学生。生物学问题在文物保护中起着怎样的作用?田螺山遗址的木柱、乐山大佛的砂岩表面、金华太平天国侍王府的壁画遇到“麻烦”,要如何展开生物学的研究?
李强,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特聘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18年获浙江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2018年至2021年在浙江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21年6月入职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主要从事文物保护、有机-无机复合材料设计合成、环境微生物组学及交叉应用探索等。近年来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Carbohydr. Polym., Appl. Environ. Microbiol., ACS Appl. Nano Mater., Sci. China: Technol. Sci., Int. Biodeterior. Biodegrad., Colloids Surf. A等国际国内知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浙江省文物保护科技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基金等,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国家文物局重点文物保护项目等。获“十二五”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奖二等奖。
采写 陈叶雨
和胡瑜兰老师一样,李强老师也是文物保护材料实验室的成员。过去我对这位老师了解不多,但相熟的同学告诉我,老师在文物保护材料实验室求学、任教,在浙大已经很多年了。采访这天,我第一次走进老师的办公室,办公室陈设简单,但相当整洁。
Q:首先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您的专业和研究方向?
李强:我的专业是化学,目前的研究方向是有机/无机复合抗菌材料设计合成、环境微生物组学及科技手段在文物保护领域的交叉应用探索等。研究工作主要围绕文物来开展,应用新材料、新技术等解决文物保护中的难题。
Q:您是怎么发现自己的兴趣的呢?为什么会选择从事文物保护研究工作?
李强: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我的专业是生物工程及微生物学,主要从事食品及药物的微生物发酵等相关的研究。本科生阶段主要以理论学习为主,没有接触到过多的实验室研究,自己对专业方向及未来的规划也是懵懵懂懂。直到研究生阶段我进入实验室,才算是自己科研的开端。起初我的研究方向是产紫杉醇真菌菌种改良及发酵条件优化,即从基因层面对内生真菌的目标基因进行编辑,进而提高发酵液中紫杉醇产量。在导师和师兄师姐的帮助下,我在查文献、读文献、实验设计及开展等方面也有了较大的进步。
接触文物是个很偶然的机会,导师带我们去吉林出差,主要进行文物现场病害调查及微生物取样工作。在此之前,我认识和接触文物主要通过书本和电视,做梦也没想到能亲身参与到文物保护相关的工作中。当然,和文物打交道并不像我们在实验室养菌、跑胶那么简单。记得第一次下墓前,文研院的老师给我们做了很多功课,包括文物的重要性及它的保护原则、取样的规范性等。取样工作很辛苦,但我也学到了很多书本外的知识。在接下来的研究阶段,我还参与了山东定陶灵圣湖汉墓、重庆大足石刻等文物的保护工作,对文物保护及研究工作也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2016年12月由中国博物馆协会和中国文物报社主办的“十二五”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奖揭晓,很荣幸我们参与的“高句丽墓葬壁画微生物病害防治研究”获二等奖。
有了前期的科研训练实践及文物保护研究经验,我在读博期间有了更加明确的研究方向。我的博导张秉坚教授对我的指导非常耐心,从最初的生物实验室的设计到设备材料的采购,再到研究方向的确定,张老师都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张老师化学专业出身,一直从事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工作,特别是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劣化机理、本体材料检测、保护材料开发等方面的交叉研究。在和张老师交谈中他多次提到,生物学问题在文物保护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我之前一直从事微生物相关的研究,博士阶段的工作也自然而然地围绕文物保护中的微生物问题开展。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对田螺山遗址木柱、杭州飞来峰石质造像、金华太平天国侍王府壁画等文物的生物学(尤其是微生物)问题展开了大量研究,并得出了很多重要结论,为后期文物保护方案设计及生物病害治理提供了参考。
故宫养心殿古建筑群生物病害取样
除了文物微生物及其相关组学研究,目前我们还在进行新型有机/无机复合材料构建及其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研究。微生物组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文物上存在哪些微生物以及它们发挥的功能,而抗菌材料可以有效抑制有害微生物的滋生,使得文物得到长久保存。文物具有脆弱性且不可再生,这对应用于文物的保护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前期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工作,目前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例如我们成功构建了OSA/CPO/ZnO NPs有机-无机复合抗菌材料用于乐山大佛砂岩质文物的保护(ACS Appl. Nano Mater., 2021, 4, 13908–13918);基于离子液体优异的抗菌性能及壳聚糖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构建了生物安全、抗菌谱宽、流变性能可调的多功能抗菌水凝胶(Carbohydr. Polym., 2021, 256, 117592; RSC Advances, 2022, 12: 1922-1931)用于石窟壁画的保护;通过在聚乙烯醇水凝胶中掺杂有机光热染料和离子液体,利用近红外光照射加热的方式实现抗菌剂的释放,有望应用于有机质文物保护等领域(Colloids Surf. A, 2022, 648, 129277);构建聚电解质水凝胶PVA/CMC/PSD,实现对壁画表面灰尘、可溶盐等污渍的无损清洗(Sci. China: Technol. Sci., 2023)。
OSA/CPO/ZnO NPs的结构及其抗菌性能
Q:您的研究成果在实际保护工作中有哪些应用的案例?
李强:目前我们已开发的抗菌材料在实验室阶段进行了大量的抗菌效果及安全性测试,均能满足文物保护材料的基本要求。我们也在一些遗址点进行了现场实验,如我们研发的离子液体抗菌材料应用于乐山大佛砂岩表面微生物、地衣病害的防治,均取得了较理想的实验结果。但是,与其他材料相比,文物保护材料的应用较为谨慎,材料的稳定性、兼容性、安全性等问题需要长期、系统性的评估。
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我在做金华天平天国侍王府生物病害防治项目时,我带的一个也门留学生巧克力做的木蜂诱捕蜂巢。这个学生很有意思,我们在探讨实验方案时他跟我反复强调,为什么要杀害蜜蜂,它可以产蜜,是有益的。在他的坚持下,我们最后共同设计了类似蜂巢的装置,希望能引来蜜蜂,然后拿到其他地方放生。从现场工作人员传来的照片看,引诱蜂巢内还真进来了蜜蜂。不过之后巧克力毕业了,蜂巢也一直搁置在那里。
木蜂诱捕箱的现场试验
Q:您所在的团队跟哪些国内的重点文博单位有合作?
李强:目前我们已经和敦煌研究院、故宫博物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国内多家文博机构展开了多方位的合作,也取得了多项显著的成果。同时我们组承担了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题项目的部分任务,在石窟寺保护、明清官式建筑营造技艺科学认知、水下临时固型材料及提取技术探索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
Q:本科的时候在大家选择未来的研究方向,或者考虑之后就业问题的时候,文科背景的同学一部分会对选择文物保护方向有顾虑,觉得老师更希望招到理工科背景的学生,担心自己没有基础,学习起来不占优势。您有什么看法?
李强:文物保护是一门文理综合、理科与工科渗透的交叉学科,既需要运用科技手段和技术创新进行文物本体保护与修复,同时也需要运用人文知识阐释文物蕴含的文化信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进实施新时代文物人才建设工程,加强文物人才教育培养工作,文物保护“科技含量”显著提升。不管从事文物保护工作还是做科研,兴趣是首要的。只有对这一行业感兴趣,才会也才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文物保护,我们系设置了多门文物保护相关的基础理论与实验实践课程,使得学生能够在实验与实践教学中理解并运用所学的文物保护理论知识,不断提升动手和思考问题能力,为将来从事文物保护工作及研究打下基础。当然不管是工作或是从事科学研究都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要坐得住“冷板凳”实事求是,切不可急于求成,弄虚作假。
Q:您在求学过程当中,遇到过什么困难的事?
李强:我觉得我们在不同的阶段都会遇到不同的困惑和难题,很多时候换个思路、换种心态,问题也许就迎刃而解。研究生阶段应该是我在求学过程中比较困难的阶段。因为高中和大学阶段的学习主要以书本知识为主,但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更注重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转变的过程是非常痛苦的。比如我在读博的前半阶段,经常因为实验做不出来、文章反复被拒而怀疑自己,甚至很多时候把自己前期的研究思路全部推翻。当时自己也比较急躁,实验结果刚出来就想着去写文章,最后回过头看自己的研究,都不知道要解决什么科学问题。这种状态持续了一段时间,好在后来心态就平静了很多。做科研不能一直埋头苦干,我们也要在适当的时候停下来,想想做科研是为了解决什么科学问题?为什么这么做?不断思考和反思,才能在科研上少走弯路。
Q:您刚才提到自己在带本科生的科研项目,对这个项目具体是怎样指导的?
李强:学生进入一个新的领域,首先要对这个领域的研究背景有所了解,所以我建议他们查阅一些该研究方向的综述性文献。等对这个领域的研究现状有了初步的了解,就可以尝试去重点查阅一些与自己接下来研究课题相关的文章,多去总结他们的实验设计思路、实验技术、研究结果和创新点。做科研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我们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对于刚接触项目研究的学生,我觉得还是要多积极引导,培养他们的兴趣与自主学习的能力,多给予鼓励。
Q:说说您现在的生活。
李强:我对我目前的生活及工作状态都挺满意的。入职这两年中,我承担本科生《文物保护概论》和研究生《文物保护材料》这两门课程的教学任务,经历了从课程设计到课件制作再到课程讲解这一系列过程,个人教学能力逐步提升。科研上,除了之前的研究方向及项目以外,我目前也在尝试探索新的研究方向,希望在文物保护新材料、新技术等方面有所突破。我妻子所学专业和我相近,在科研上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和鼓励。还有我最开心的是能有时间多陪陪刚满一周岁的儿子,希望能为他树立好的榜样。
近些年国家对文物事业的重视和投入不断加大,大众对于文物行业了解增多,存在由冷门逐渐变热的趋势。对于我们从事文物保护研究的学者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同时,作为一名80后的“青椒”,确实也会面临很多的困境和挑战。我坚信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坚守信念,终能拨云见日。
专题:浙大考古人系列访谈
“转载请注明出处”